分卷阅读49
饭毕,她起身告辞,梁老师送她到门口,又送到楼下,最后送到小区大门。她挥手告别,梁老师又拉住她:“有没有见过夏江?”
她回答:“没有,我毕业后病了一阵,很多老同学都失联了。”
有一刻她以为梁老师还有别的嘱托,可只见梁老师迟疑片刻,最后欣慰地笑了笑:“这样也好。过去的事都就让它过去,多想也无益。”
她不晓得梁老师欲言又止的究竟是什么事,但既然多想无益,而她反正也想不起来,那么也许正好。
也许她早该料到,她会在校庆的人流中遇到夏江。
三年过去,校园也日新月异,当年网球场边的那个大坑终于填上了,成了新潮现代的图书馆,十字路口的那一面橱窗还在,只是里面的地图换了样子。遥遥望去,网球场上还有两个学生在打球,一个是束着发带穿短裙的女孩子,另一个是高个子的男生,穿白色的球服,肩膀上有蓝条子,跑起来头发凌乱,挥汗如雨,象极了当年的林深。
也许她看得入神,没注意到身后有人,直到她转身,才看到身后站的人,一身深蓝色的西装,短发齐耳,笑容爽朗,正是夏江。
多年不见,自有一番寒暄。她们去学校后门小吃街的饺子馆里吃中饭,互加微信,聊些无关痛痒的事,比如谁谁谁出了国,谁谁谁整了容,谁谁谁结了婚,谁谁谁又离了婚。说到彼此,颂颂笑:“听说你如愿以偿被分在翻译司,说不定哪天就会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你。”夏江叹气:“才从国外培训回来,前面那么多前辈,我是漫漫长路没尽头。还是你好,还没毕业就得奖,美女翻译家指日可待。”
饺子馆里和以前一样熙来攘往,飘满韭菜,醋酸,和回忆的味道。那时候她们是寝室的上下铺,换穿一条裙子,无话不谈的亲密战友,曾几何时,见面都学会戴上面具。
夏江停下来,顿了顿说:“毕业前你生了病,再没回来上课。毕业后我还给你写过好几个电子邮件,你也都没回。”
她淡淡答:“以前的邮件我早已不用了。”
夏江愣了片刻,才说:“我还以为你不肯原谅我。那时候……”她停下来,望向窗外。有一刻颂颂以为她会说起林深,没想到她回过头,扬了扬手机,笑了笑说:“现在联系上了,以后可别再找藉口哈!”
又是欲言又止。在她面前,似乎所有的人都对林深欲言又止,避而不谈,尽管他们曾经是校园里那样令人艳羡的一对。
吃完饭她们在饺子馆门口分手。夏江要去参加翻译学院的联欢活动,本来颂颂也打算去的,临时又改变了主意,说:“我还有事,就不去了。”
所以她们挥手告别,夏江走出去又折回来,阳光下笑容诚挚:“以前的事,你别怪我。希望我们还可以做朋友。”
毕业前一年的事颂颂记得个大概,她并不觉得夏江有什么事需要她原谅。夏江一直比她更努力,付出更多,更肯做牺牲,大学里做过的每一件事,包括进辩论队,找男朋友,都是为了将来毕业的那一天考虑。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上位,这社会本来就是优胜劣汰,适者生存,她自己是做不到的。纵使夏江曾经为了更好的将来想尽办法挤掉她,也并不需要她的道歉。
道不同不相为谋,她们只是不可能再做朋友。
她在校园里闲逛了一下午,看望了两位老师,又去瞻仰了一番崭新的图书馆。也许是因为见到了故人,那天回去的路上,颂颂忽然想起许多事。
那是个天色阴暗的傍晚,她坐一路人满为患的公共汽车,从西三环回东三环的宾馆。所有乘客随着堵车的节奏在车厢里一步一摇,她好不容易等到一个角落的座位,坐下来。窗外的街景在暮色里缓缓更迭,公共汽车的喇叭里,字正腔圆的女声用平缓冷漠的语调说:“下一站,北太平庄,请下车的乘客做好准备。”
那一刻,那些堆积在记忆里的凌乱片段,忽然象潮水般,迅猛地,一浪高过一浪地,朝她涌来。
作者有话要说: 谢谢“风起青萍”的营养液。
☆、空城(2)
作者有话要说: 先打下预防针,大家要的真相目测在前方3章。事情需要一件件交代清楚,还要相信作者君所有铺垫都是必要滴!
感谢“aveeno”的营养液。
林深比颂颂早两年毕业。林深毕业之前,夏江曾经提醒颂颂:“听说他父母早就安排好了,毕业是要送他出国读书的,毕竟他爷爷奶奶都在美国。”
说来也颇奇妙,林深的父母常年不在国内,颂颂一直没机会和他们认识。倒是夏江,始终和林深是嘻嘻哈哈的好哥们儿,在一次偶然的机会,曾经与他们有一面之缘。只是那一次并未如夏江所料。毕业之后,林深去了一家外资审计事务所做事。
B大学在西三环,林深的新工作在东三环,他从父母家搬出来,在公司附近东三环外租了间巴掌大的小屋子,于是他们占据三环路的两个犄角,过起天各一方的生活。
审计事务所的工作很忙,压力也大,林深常常在电话里跟她诉苦:“刚被组长骂了个狗血淋头,今天估计又得通宵。”记得第一个周五下班,他风尘仆仆地赶来,八点多钟,天全黑了,他把她从图书馆叫出来,捂着肚子喊饿。
她奇怪:“怎么不吃饭?”
他一脸的委屈:“六点下班就往你这儿赶,哪来得及吃饭!”
她陪他去饺子馆吃晚饭,灯火通明的店堂只剩下他们一桌,他就着一大盘饺子狼吞虎咽,连醋也来不及蘸。才没几天,他似乎就变了样子,下巴瘦削,眼窝也陷下去。她心疼他舟车劳顿:“太晚了,以后周五不用来了。”他抬起头,满嘴饺子地笑:“可是五天没见了,我想你啊。”
还有一次是十一月中。那年冬天来得早,林深还是第一次出公差,去一个什么鸟不拉屎的地方,一去十几天。他回来那天正好下了冬天的第一场雪,路不好走,又赶上晚高峰,三环路上事故频出,他从机场赶来B大学,一路换乘好几趟车,到十点多钟还在路上。她记得她站在路边的公车站等他,打着一把伞,顶风冒雪,一边搓手一边顿足,冻得直打哆嗦。终于等到他时宿舍楼即将关门,他下车,几乎是立刻就要走到马路对面去坐回程的末班车。过马路前,他一把拉她去广告牌的后面,迫不及待地吻她,然后呵出热气来暖她的手,呲着牙笑:“终于亲到了。”
她从不知道,一个城市可以这样大。到后来他愈发地忙,更多时候是她跨越整个城市,周五下了课挤公共汽车去看他,周一再坐头班车赶回学校上课。
那时候他租的房子很小,大概不足十平米,离最近的公
她回答:“没有,我毕业后病了一阵,很多老同学都失联了。”
有一刻她以为梁老师还有别的嘱托,可只见梁老师迟疑片刻,最后欣慰地笑了笑:“这样也好。过去的事都就让它过去,多想也无益。”
她不晓得梁老师欲言又止的究竟是什么事,但既然多想无益,而她反正也想不起来,那么也许正好。
也许她早该料到,她会在校庆的人流中遇到夏江。
三年过去,校园也日新月异,当年网球场边的那个大坑终于填上了,成了新潮现代的图书馆,十字路口的那一面橱窗还在,只是里面的地图换了样子。遥遥望去,网球场上还有两个学生在打球,一个是束着发带穿短裙的女孩子,另一个是高个子的男生,穿白色的球服,肩膀上有蓝条子,跑起来头发凌乱,挥汗如雨,象极了当年的林深。
也许她看得入神,没注意到身后有人,直到她转身,才看到身后站的人,一身深蓝色的西装,短发齐耳,笑容爽朗,正是夏江。
多年不见,自有一番寒暄。她们去学校后门小吃街的饺子馆里吃中饭,互加微信,聊些无关痛痒的事,比如谁谁谁出了国,谁谁谁整了容,谁谁谁结了婚,谁谁谁又离了婚。说到彼此,颂颂笑:“听说你如愿以偿被分在翻译司,说不定哪天就会在电视新闻里看到你。”夏江叹气:“才从国外培训回来,前面那么多前辈,我是漫漫长路没尽头。还是你好,还没毕业就得奖,美女翻译家指日可待。”
饺子馆里和以前一样熙来攘往,飘满韭菜,醋酸,和回忆的味道。那时候她们是寝室的上下铺,换穿一条裙子,无话不谈的亲密战友,曾几何时,见面都学会戴上面具。
夏江停下来,顿了顿说:“毕业前你生了病,再没回来上课。毕业后我还给你写过好几个电子邮件,你也都没回。”
她淡淡答:“以前的邮件我早已不用了。”
夏江愣了片刻,才说:“我还以为你不肯原谅我。那时候……”她停下来,望向窗外。有一刻颂颂以为她会说起林深,没想到她回过头,扬了扬手机,笑了笑说:“现在联系上了,以后可别再找藉口哈!”
又是欲言又止。在她面前,似乎所有的人都对林深欲言又止,避而不谈,尽管他们曾经是校园里那样令人艳羡的一对。
吃完饭她们在饺子馆门口分手。夏江要去参加翻译学院的联欢活动,本来颂颂也打算去的,临时又改变了主意,说:“我还有事,就不去了。”
所以她们挥手告别,夏江走出去又折回来,阳光下笑容诚挚:“以前的事,你别怪我。希望我们还可以做朋友。”
毕业前一年的事颂颂记得个大概,她并不觉得夏江有什么事需要她原谅。夏江一直比她更努力,付出更多,更肯做牺牲,大学里做过的每一件事,包括进辩论队,找男朋友,都是为了将来毕业的那一天考虑。也许只有这样才能上位,这社会本来就是优胜劣汰,适者生存,她自己是做不到的。纵使夏江曾经为了更好的将来想尽办法挤掉她,也并不需要她的道歉。
道不同不相为谋,她们只是不可能再做朋友。
她在校园里闲逛了一下午,看望了两位老师,又去瞻仰了一番崭新的图书馆。也许是因为见到了故人,那天回去的路上,颂颂忽然想起许多事。
那是个天色阴暗的傍晚,她坐一路人满为患的公共汽车,从西三环回东三环的宾馆。所有乘客随着堵车的节奏在车厢里一步一摇,她好不容易等到一个角落的座位,坐下来。窗外的街景在暮色里缓缓更迭,公共汽车的喇叭里,字正腔圆的女声用平缓冷漠的语调说:“下一站,北太平庄,请下车的乘客做好准备。”
那一刻,那些堆积在记忆里的凌乱片段,忽然象潮水般,迅猛地,一浪高过一浪地,朝她涌来。
作者有话要说: 谢谢“风起青萍”的营养液。
☆、空城(2)
作者有话要说: 先打下预防针,大家要的真相目测在前方3章。事情需要一件件交代清楚,还要相信作者君所有铺垫都是必要滴!
感谢“aveeno”的营养液。
林深比颂颂早两年毕业。林深毕业之前,夏江曾经提醒颂颂:“听说他父母早就安排好了,毕业是要送他出国读书的,毕竟他爷爷奶奶都在美国。”
说来也颇奇妙,林深的父母常年不在国内,颂颂一直没机会和他们认识。倒是夏江,始终和林深是嘻嘻哈哈的好哥们儿,在一次偶然的机会,曾经与他们有一面之缘。只是那一次并未如夏江所料。毕业之后,林深去了一家外资审计事务所做事。
B大学在西三环,林深的新工作在东三环,他从父母家搬出来,在公司附近东三环外租了间巴掌大的小屋子,于是他们占据三环路的两个犄角,过起天各一方的生活。
审计事务所的工作很忙,压力也大,林深常常在电话里跟她诉苦:“刚被组长骂了个狗血淋头,今天估计又得通宵。”记得第一个周五下班,他风尘仆仆地赶来,八点多钟,天全黑了,他把她从图书馆叫出来,捂着肚子喊饿。
她奇怪:“怎么不吃饭?”
他一脸的委屈:“六点下班就往你这儿赶,哪来得及吃饭!”
她陪他去饺子馆吃晚饭,灯火通明的店堂只剩下他们一桌,他就着一大盘饺子狼吞虎咽,连醋也来不及蘸。才没几天,他似乎就变了样子,下巴瘦削,眼窝也陷下去。她心疼他舟车劳顿:“太晚了,以后周五不用来了。”他抬起头,满嘴饺子地笑:“可是五天没见了,我想你啊。”
还有一次是十一月中。那年冬天来得早,林深还是第一次出公差,去一个什么鸟不拉屎的地方,一去十几天。他回来那天正好下了冬天的第一场雪,路不好走,又赶上晚高峰,三环路上事故频出,他从机场赶来B大学,一路换乘好几趟车,到十点多钟还在路上。她记得她站在路边的公车站等他,打着一把伞,顶风冒雪,一边搓手一边顿足,冻得直打哆嗦。终于等到他时宿舍楼即将关门,他下车,几乎是立刻就要走到马路对面去坐回程的末班车。过马路前,他一把拉她去广告牌的后面,迫不及待地吻她,然后呵出热气来暖她的手,呲着牙笑:“终于亲到了。”
她从不知道,一个城市可以这样大。到后来他愈发地忙,更多时候是她跨越整个城市,周五下了课挤公共汽车去看他,周一再坐头班车赶回学校上课。
那时候他租的房子很小,大概不足十平米,离最近的公